李茂贞的野心局,昭宗的无力感,杜让能与崔昭纬那些事
天快黑的时候,凤翔那边又传来消息,说李茂贞这两年膨胀得不行。想当初他在河北还只是个兵头,现在手底下人马多了,也学会了怎么“指点江山”。朝廷里谁都看出来,这位爷现在说话比以前冲多了,不光是对大臣横,对皇帝也敢顶嘴。
有一次昭宗李晔忍不住了,让他换个地方去上班。李茂贞压根没打算理,还写信回怼了一通,把天子面子踩得碎碎的。他那口气,大概就是:你们都不行,就我最懂怎么治天下。
其实说起来,昭宗也是年轻气盛,被激得火冒三丈。大臣们劝他别冲动,比如丞相杜让能——老资格一枚,说咱长安离凤翔太近,你真要打输了,人家反过来找你麻烦可不是闹着玩的。这种话听起来像是在拖后腿,其实仔细想想,是为陛下好啊。但架不住皇帝脾气大,他非要试试,于是就派兵去了。
结果不用猜也知道,那仗没打几天就败下阵来。官军本来也没啥战斗力,更别提跟常年练兵、扩张地盘的李茂贞硬碰硬。这一输不要紧,可把事情搞复杂了——李茂贞直接带着队伍往长安杀过来了,要讨个公道。
宫里一下炸锅,有人慌,有人装镇定,但大家心里明白,这次真惹祸上身。昭宗急中生智(其实更像慌乱),抓俩枢密使杀掉,然后给李茂贞写信解释:“哥,不怪我,是他们唆使我的,我已经处理完毕。”这一招推锅法,在职场可能还能糊弄过去,但在权谋场合,人家哪会上套?
果然,李茂贞一句“不够”,意思很明显:替罪羊而已,我要的是杜让能的人头!这时候,其实还有一个幕后推手,就是宰相崔昭纬。他和杜让能同朝为官,却一直嫉妒人家受宠。有机会就往外递刀子,他偷偷给凤翔通风报信,说都是杜让能出的主意,让皇帝对付你呢!
于是乎,一句话把自己同僚送进火坑,也算够狠。不过站在藩镇角度看,他们也未必全信这些小报告,只不过借题发挥罢了——既然攻城风险高,不如逼宫先斩文官祭旗,好歹出出气,也削弱中央力量。
收到消息后,杜让能表现倒挺淡定。“早知如此,”他说,“陛下您当初不听我的,如今到了这一步,只剩一条路。”最后还是被拉出去问斩。他是京兆名门之后,据说祖上追溯到唐初重臣杜如晦,到死都保持士人的体面。这种时刻,没有撕心裂肺的大喊,只剩下一句“纾国之难”,然后低头赴死。不知道临终前有没有想到,如果再活几年,大唐会不会还有希望?但命运走到这里,每个人只能做自己的选择题罢啦。
等到血腥收场结束,表面平静下来,其实暗流涌动很快又起新波澜。因为割据地盘这种事,从来没有尽头。不久后河东晋王李克用登场,这位沙陀豪杰原本驻守北方,现在跟西边的王重盈、王珙兄弟扯上关系,又牵出了新的一摊争端。本来说好的节度使世袭制,两兄弟抢位置,一个靠拢河东,一个投奔凤翔,全成藩镇间的小算盘。而朝廷此时基本成摆设,新节度使到底归谁?全凭谁拳头硬、后台强呗!
这种戏码历史书翻开随处可见,上古三代如此、三国时期袁绍儿子内讧也是一样,总有人觉得自己可以例外,但结局差不了多少。“后王不鉴前王错”——如果青铜器真的会说话,大概只会摇摇脑袋叹口气吧……
眼看着局势胶着,各方各怀鬼胎:一个支持哥哥,一个支持弟弟;而皇帝夹在中间,看似有选择权,其实左右为难。不过情感偏向总归藏不住,这次显然站到了远方盟友(河东)的队伍里,下旨任命王珂接班。当时估计没人觉得这个决定靠谱,因为距离太远,而身边虎视眈眈的人才是真正威胁。但政治嘛,总喜欢自欺欺人几分幻想,多数时候现实比剧本还冷酷些……
果然,被晾在一旁的近邻马上炸毛儿:“凭什么!” 李茂贞立刻联合邠宁韩建和镇国军韩建一起拉帮结伙,再次发兵围堵长安城。这帮哥几个明争暗斗惯了,本来也盯着周围几个重要军事据点,比如郃阳、良原两地禁军。一听有机会闹事,自然乐意凑热闹,有便宜占便宜,无便宜图名声嘛。有趣的是,当时宦官居然还挺倔,坚持不给地方将领交出禁军指挥权,“这是天子的部队!” 讲究仪式感,却挡不了现实洪流滚滚向前……
进入长安以后,他们照旧套路操作:废掉刚立的新节度使,再顺手清洗文官系统,把韦昭度和文学家兼图书管理员(真的主要干这个)李溪拉出来背锅。一切操作流程熟练且冰冷,其中幕后黑手依旧少不了崔昭纬搅浑水,他专挑关键节点跳出来煽风点火,每逢有人造反或者发难,都悄悄递上一份名单:“都是某某建议皇帝这么干!” 有时候不得不好奇,他是不是每天睡觉之前都会复盘一下今天害死多少同僚?
不过,比起以往纯靠文臣撑腰,如今朝廷终于找到一点武力支援,就是那个来自北疆草原、一身戎装味道浓烈的晋王——沙陀族血统加持,在混乱年代格外显眼。他闻讯南下救驾,为迟来的正义添了一抹亮色。从战略角度来看,也是利益交换罢啦,并没有那么多浪漫主义色彩。但对于困守孤城中的年轻君主总算看到一点希望,所以态度变强硬许多,“国之重臣不可轻杀”这样的话脱口而出,不过实际效果有限,该倒霉的人还是逃不过宿命轮回,很快韦氏与文学家的性命双双告终,一切尘埃落定,又是一桩冤案入史册。
乾宁二年的风雨夜晚,如果你穿越回去,会看到满街阴沉沉灯影闪烁,小巷深处偶尔传来哭声或者低语;紫禁城里的少年君主坐卧难安,一遍遍想着那些失去的大臣朋友,以及自己的无奈。在史书之外,还有很多没人记载的小故事,比如侍女偷偷烧香祈福、大内厨师准备最后一顿夜宵……这些细枝末节拼凑起来,就是历史真正活生生的一页页吧。
至于后来发生什么?其实每个人都猜得到答案。从那一年开始,大唐江山已经千疮百孔,再忠诚的大夫也救不起即将倾覆的大厦。而那个“愿来生莫入皇家”的老梗,此刻却异常真实。如果人生可以选关卡重开,不知他们是否还愿意走进金銮殿堂?
内容来自公开史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历史定论。
宜人配资-炒股10倍杠杆平台-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-证券开户佣金最低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