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五古《游龙门奉先寺》读记
(小河西)
此诗作于开元年间。龙门:即伊阙。洛阳东南香山与龙门山对立,伊水中流,远望宛然天然门阙。【《汉书-沟洫志》:“昔大禹治水,山陵挡路者毁之。故凿龙门,辟伊阙。”】奉先寺:原位于龙门大卢舍那像龛之前,称大奉先寺,始建于调露元年(679),开元十年(722)毁于洪水。之后,大奉先寺与附近的龙华寺合并,合称奉先寺。【《旧唐书-五行志》:“(开元)十年二月四日,伊水泛涨,毁都城南龙门天竺寺、奉先寺。”《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》:“调露元年己卯八月十五日,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。”“敕旨:龙华寺宜合作奉先寺。开元十年十二月五日。”】大奉先寺被冲毁时,杜甫只有十一岁。杜甫游的应是合并后的奉先寺。
游龙门奉先寺(杜甫)
已从招提游,更宿招提境。阴壑生虚籁,月林散清影。
天阙象纬逼,云卧衣裳冷。欲觉闻晨钟,令人发深省。
【注释】从:到。招提:源自梵文,意译为四方。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(424)造立伽蓝,名之曰招提,后遂以为寺院别称。《赠杜二拾遗》(唐-高适):“传道招提客,诗书自讨论。”《太平寺泉眼》(杜甫):“招提凭高冈,疏散连草莽。”中唐后特指私造寺院。《衡山中院大律师塔铭》(唐-柳宗元):“官赐额者为寺,私造者为招提、兰若。”
阴壑:幽深的山谷。《太平公主池山赋》(唐-宋之问):“阳崖夺景,阴壑生风。”籁:一种管乐器;声音。虚籁:间断的声响。《史记-司马相如传》:“吹鸣籁。”集解:“籁,箫也。”《月赋》(南朝宋-谢庄):“声林虚籁,沦池灭波。”《咏竹》(唐-唐彦谦):“月明午夜生虚籁,误听风声是雨声。”
清影:清朗的光影;月光。《公宴》(魏-曹植):“明月澄清影,列宿正参差。”《江月》(杜甫):“玉露团清影,银河没半轮。”
天阙:如天之阙,指伊阙。《水经注-伊水》卷15:“昔大禹疏以通水,两山相对,望之如阙,伊水历其间北流,故谓之伊阙矣。”《汉书-沟洫志》:“昔大禹治水,山陵当路者毁之,故凿龙门,辟伊阙”。伊阙隋以后改称龙门。《东都记》(唐-韦述):“龙门号双阙,与大内对峙,若天阙然。”象纬:星象经纬,即日月五星。《奉和御制……》(唐-宋璟):“圣酒山河润,仙文象纬舒。”
云卧:卧于云中。《代升天行》(南朝宋-鲍照):“风餐委松宿,云卧恣天行。”《口号赠征君鸿》(李白):“云卧留丹壑,天书降紫泥。”
欲觉(jiào):欲睡;欲醒。《对酒闲吟赠同老者》(唐-白居易):“远行将尽路,春梦欲觉时。
省(xǐng):检查;醒悟。《论语-学而》:“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,与朋友交而不信乎,传不习乎。”《后汉书-陈龟传》:“(梁)冀暴虐日甚,龟上疏言其罪状,请诛之。帝不省。”
【大意】已到奉先寺游,夜宿奉先寺中。幽深的山谷响起阵阵风声,月下树林闪烁着清朗的月影。龙门高耸似逼近天上星辰,卧于云中感觉寒透衣冷。将睡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,一声声扣击心弦,发人深省。
【诗意串述】此诗首联写游赏龙门,晚上借宿寺中。中二联写夜游所见。杜甫夜不能寐,披衣夜览。风吹幽壑,泠泠可闻;月照疏林,光影闪烁。星空澄澈,似星河迎面而来。云雾缭绕山涧,寒风透衣。(借对法。“阙”通“缺”,借用“缺”字动词用法,与“卧”字对。)末联写临睡时突然听到晨钟,闻之“发人深省”。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,至迟在吴越游期间,杜甫与僧人已有过交往,对佛教有一定认识。杜甫夜游寺中,听到天籁之音,感到清静虚空,似乎觉得除了纷扰与喧嚣的世界外,原来还有如此世界。
【参考文献】刘泽华《试论《游龙门奉先寺》的编次问题—兼谈对该诗的理解》《中国韵文学刊》2020(03)
袁书会、管莉莉《也谈《游龙门奉先寺》为杜诗第一首》《杜甫研究学刊》2019(02)
胡健《杜诗“天阙象纬逼”试释》《杜甫研究学刊》2018(03)
富安敦《龙门大奉先寺的起源及地位》《中原文物》1997(02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宜人配资-炒股10倍杠杆平台-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-证券开户佣金最低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