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少派林 深功出巧匠·苦练出真功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少林六通气功包含一系列独特的功法与练习步骤,其动作丰富,涵盖了从基础的身体调养到针对不同脏腑的专项锻炼,以及综合性的整体练习。通过系统练习,能够对身体进行全面的调理与强化,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具体内容。
一、基础调养动作
1.抹面
练习者将两手掌相互摩擦,直至产生高度的热量,然后利用手掌的热气涂抹面部,此动作需连续进行三次。涂抹时需注意,只能竖直方向操作,不能横向涂抹。具体顺序为,先从面部正面由上向下,再从两侧由下向上,接着从正面到两侧,持续涂抹,直至双手热气消散。随后,再次用力运气,将两手掌摩擦至高度发热,重复上述抹面动作三次,直至感觉全身发热为止。单独坚持练习这一动作,一年后便能收获保健效果。
2.擦眼
双脚并拢站立,练习者用两手拇指的背面,以指甲轻轻擦拭眼内角,闭目操作,重复七次。接着,用两手食指背面,使两手指尖相对,同样闭目横向擦拭七次。完成横擦后,继续闭目,将眼球先从左侧向上,再到右侧向下,转动圆圈,此过程重复七次,随后再反向转动七圈。转动结束后,让眼球停留在正中位置,闭目向左右方向活动七次。长期坚持练习该动作,有助于预防眼部疾病。
3.鸣天鼓
双脚并拢站立,全身放松,练习者将两手放置在枕骨部位,使指尖相对,掌心按住耳朵,食指搭在中指上,然后运气,用食指弹击枕骨部位,此动作需进行二十四次。
4.擦枕骨
双脚分开约一尺五寸的距离,练习者将气力向下灌注于两腿,以稳固下盘。随后,一只手按压头顶的百会穴,运足气力向上顶,另一只手运气横向擦拭枕骨,一次擦拭为 “一把”,需连续擦拭二十一把。之后,两手互换操作,每只手都连续进行二十四次。
5.擦百会
双脚分开一尺五寸,练习者全身用力,左手按压额部,保持头部正直,右手运气用力擦拭百会穴。擦拭范围有所讲究,若用右手擦拭,需擦至右腕对应右耳尖的位置;若擦拭左方,则擦至右手指尖对应左耳尖的位置,一次擦拭为 “一手”,需连续擦拭二十一手。随后,两手互换再次擦拭,左右两侧的擦拭合为一次,需连续进行七次,直至全身发热。
6.三方抖手
此动作需分别朝前方、左方、右方三个方向进行。练习者双脚分开,间距约一尺八寸,呈内八字站立,用力贯注气息,保持站稳。接着,将两手掌运气,从正前方向上举至头顶,动作如同献花,然后再运气用力,从上向下抖动双手,需连续抖动四十九次。完成前方抖动后,身体向左转,双脚呈丁字形,面向左侧,抖手方法与在正前方时相同,同样从左边正中举起双手,连续抖动四十九次,次数越多越好。之后,再转向右侧,按照相同方法进行抖动,同样抖动四十九次。若在三个方向都能抖动一百次以上则更佳,老年练习者无需过度用力。
7.全身拍打
双脚分开约一尺五寸,呈内八字站立,练习者轻握拳头。拍打从两腿正前方的腹股沟部位开始,向下拍至脚的解溪穴,接着从两腿外踝部由下向上,用拳内侧拍打至骶部。然后,从骶部由下向上,用拳背拍打至大椎穴,拍背时需俯身。之后,立正站立,用拳内侧运气拍打胸部,再拍打气海穴(少腹部位)。接着,拍打两肋,从上而下,拍打宽度约为三拳宽的部位。拍打肋部时,需运气配合呼吸,用口吸气、鼻呼气,每呼吸一次,拍打肋部一拳。除拍打肋部外,在拍打其他部位时,均应闭口、咬牙。最后,拍打两上肢,只能拍打前、后、外侧三个方向。上述全身拍打动作可连续进行七次,次数越多效果越好。
8.三化掌
双脚分开约二尺的距离,练习者将两拳置于腰际。随后,向左侧击出右掌,掌指向上,击出后收回变为勾手,手腕背向正前方,运气击出,再收回至胸部,此时掌心向下,与右肩平齐。接着,用力向左侧平击,之后画一个圆形,捏拳收回至腰际。然后,出左掌击向右侧,方法与出右掌相同。左右两侧的击掌合为一次,需连续进行一百零八次,次数越多越好。
9.腿力跌荡
此动作需分别向前、后、左、右四个方向进行。
·前踢:双脚放松,双手自然下垂,若踢左脚,则右脚站立支撑,左脚抬起,离地约一尺五寸,从内侧向外绕一个大圈,然后用力平踢出去,踢出高度约两尺五寸,脚尖朝前,脚背保持平直。左右脚的踢法相同,需连续踢四十八次。
·后踢:先踢左脚,右脚站立,左脚尖踮起,右手向前运气用力平伸,掌心朝上,左手向后反伸,运气平伸,掌心朝上。接着,上身侧起向前倾,眼睛看向后方脚踢的方向,然后左脚运气用力,向后方踢去,脚心朝天,最好能踢到与上身平齐的高度。踢右脚的方法与踢左脚相同,同样连续踢四十八次。
·左踢:双手放在身体右侧,右手在前,左手在后,两手指朝相对的方向,位于一条直线的内关位置,身体略微侧斜。左脚从前向后绕一个圈,然后侧踢出去,高度以与右肩平齐为宜,越高越好。左右脚交换进行,共踢四十八次。
·右踢:与左踢的方法相同 。
10.起伏势
双脚并拢站立,双手平伸,掌心朝下,练习者用脚尖用力踮起,然后放下,同时双手按压膝盖,做出类似老虎蹲坐的姿势,臀部离地约一寸。接着,再次踮起脚尖,双手运气平伸举起,如此反复进行二十一次。
二、脏腑专项锻炼
第一段 心功
清晨,练习者面向日出方向站立,双脚分开约一尺六寸,呈八字形。将两拳置于腰际,先向上呼气三口,再向下纳气七口,集中精神,调整呼吸,排除一切杂念,将气息注入腹部,防止气息泄漏。头部微微抬起,口部紧闭,牙齿微微咬合,舌头微微抵住上腭,眼睛睁开三分、闭合七分,眼球保持固定,不可随意因外界事物而开合。面向右侧,伸出左掌,运气使其平伸,让气息贯穿指尖,掌心向上,保持两分钟。然后,从右向左水平绕动,绕至后方正中位置,形成二百七十度的角,过程中眼睛注视手掌,保持两分钟。接着,再从后向左至右,水平绕动二百七十度的角,同样保持两分钟。之后,将手变为勾手,从左向右绕至正前方,画一个圆形,握拳收回至腰际。随后,面向左侧,重复上述出右掌的动作,左右两侧的完整操作算一次,需连续进行三次。
这套心功名为 “大化一气之势”,象征着先天之象。手掌的一出一入以及平绕动作,体现了动态的变化;而一心贯气则展现了静态的专注。动静相互配合,阴阳得以区分,万物的道理也蕴含其中。后续的各个段落功法,均由此式衍生而来。练习时,需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,不可分散注意力。长期坚持练习,气息会随着精神意念运行。在体内,力量由气息产生;在体外,柔和的练习能滋养筋脉,使内外相互配合,达到超越一般的境界。若练习时神气涣散,力量不集中,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,这是练习的大忌。在平绕过程中,手掌切不可绕至心下位置,否则不仅无法受益,还会损伤筋骨,务必谨慎对待。练习心功时,动作宜舒缓,用力时将气力向下灌注,放松时将气力向上提升,一注一提之间,使气息运行顺畅。从表面看,此功似乎仅作用于指臂,但实际上,由于人体肢体相互连通,气息又从内脏运行至全身,所以功效遍及整个身体。在练习过程中,最忌讳口鼻呼吸急促以及身体晃动,因为这些会消耗气息、分散力量。
在中医理论中,心属火,在夏季最为旺盛,对应的颜色为赤色,对应的味道为苦味。心开窍于舌,其分泌的液体为汗。在七情中,心主喜;在身体中,心主血、藏神。如果面色发红且身体发热,可能是心热;喜欢吃苦味食物,可能是心不足;容易健忘,可能是心虚。心脏出现疾病时,可能会出现舌头发焦发苦、味觉减退、无故烦躁、口舌生疮、口中发臭、手心和脚心发热等症状。通过练习此心功,能够消除心脏和口腔的相关病症,起到强心、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。
第二段 肝功
完成心功练习后,练习者需将身体恢复到平常状态,舒展全身筋骨,避免过度疲劳,休息时间不宜超过两分钟。进行肝功练习时,必须先练习副动作,不可省略。肝功开始,双脚并拢站立,双手置于腰际,然后双脚分开一尺五寸或两尺左右,俯身,双手握拳,略微贴近大腿两侧,向下至地面,再从正前方运气举起,直至头顶,手指朝天,掌心向内,握拳进行开合动作,共四十九次。接着,双手做出献花的姿势,向左右分开,与肩同宽,双手伸直,掌心向下,使气息贯穿指尖,呈骑马桩姿势(图1),进行开合动作,共二十一次。之后,将双手从内向外绕圆形至背后,双手交叉,胸部微微挺起,小腹微微内收,头部微微抬起,自然呼吸,进行开合动作,二十一次后恢复原状。
图片
练习肝功的关键在于拳背行气的方法,其气息的一提一注,与心功的原理虽有相通之处,但也有不同。先并脚再分开,以及运气开合等动作,都有各自的用意。双脚分开有助于稳固下盘,使身体不易晃动;两手上举并运气开合,能够舒畅肝气,让气息贯穿全身。虽然各段功法的动作有相似之处,但功效却各不相同。在练习过程中,除了规范完成动作外,更要注重精神气力的贯注,务必使精神和力量融合为一,否则即便练习百年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,练习者需格外留意。此外,在练习时,气力前进时灌注于掌臂,后退时则流行于肩背和两肋。以骑马桩为例,伸展手臂进行开合动作时,两肩会略微向前探出,此时背肋的筋肉会处于紧张状态,气力会完全向前渗透;当双手运气时,各部肌肉完全放松,气力也随之退行,流注于肩臂等部位。在这段练习中,最忌讳运气时双手向前后上下左右晃动,否则全身气力无法集中向前,会出现旁行散乱的情况,导致势散神涣。这样练习不仅无法受益,反而会带来危害,因此需要特别注意。
在中医理论里,肝属木,在春季最为旺盛,即正月、二月、三月,对应的颜色为青色。酸味入肝,肝开窍于目,其分泌的液体为泪。在七情中,肝主怒;在身体中,肝主筋与爪,藏血且是魂的居所,肝厌恶风邪。肝脏出现疾病时,可能会出现眼睛生翳、眼角发痒、流冷泪、眼下出现青筋、嗜睡且容易受惊等症状。面色发青,可能是肝盛;喜欢吃酸味食物,可能是肝不足;胆小怯懦,可能是肝虚;容易发怒,可能是肝实。通过练习此肝功,能够消除一切与肝、眼相关的病症,还具有疏肝、理气、明目的功效。
第三段 脾功
完成肝功练习后,接着练习脾功。在正式练习脾功前,同样需要先练习副动作。练习时,站立姿势与肝功开始时相同,然后双脚分开,形成弓箭裆。腿长的人,裆宽约三尺;腿短的人,裆宽约二尺六寸也可。练习时,两腿需用力将气力向下灌注,不能有丝毫松懈,否则身体容易晃动,导致神气涣散。保持头部正直,眼睛注视手掌,闭口咬牙,将气息注入腹中。然后,向右侧伸出左侧手掌(图2),
图片
伸直刺出,运气于指头,再将手掌向手背方向反转,姿势如同牛耕地,从左至右移动到脚尖位置,此时前手离地五寸,后手离地二尺,两手心朝前,左脚伸直,右脚弯曲站立,臀部离地二寸,年老者可适当抬高,自然呼吸,保持两分钟。之后,将两掌收回胸前,呈献花势。再分开反掌,保持一分钟。接着,将左脚收回直立,左手从上至下向内绕一个大圆形,至左侧股部,掌心向后;右手从下至上向内绕一个大圆形,至头顶左侧,掌心朝右外侧,脚尖着地,上下进行开合动作,共二十一次。然后换手,同样进行二十一次开合动作。接着,向左侧伸出右侧手掌,伸直刺出,运气于指尖,再把手向手背方向反回,如牛耕地势,从左至右到脚尖,此时右脚伸直,左脚弯立,臀部离地两寸(老年可稍高),前手离地五寸,后手离地二尺,掌心朝前(图3),
图片
保持两分钟,再把两手掌收回胸前,成献花势。之后,两脚分开、反掌,停一分钟,将右脚收回直立,右手从上至下向内绕一大圆形,至右侧股部,掌心向后,左手从下至上向内绕一大圆形,至右侧顶部,掌心朝左外侧,脚尖着地,上下手开合二十一次,再换手开合二十一次,恢复原状,连续进行三次。
这套脾功是将气力流注全身的方法。踮起脚尖站立时,腿胯等部位必须贯注气力,才能变得坚实;若气力不注,腿胯就会虚浮,导致全身晃动,无法稳定站立和行动。两臂斜举,是为了使脊背、胸腹、腰肋等部位的筋肉处于紧张状态,以便气力更容易流注和进退。在这段练习中,最需要注意的是,双手斜行运气时,运用的是全身的力量,并非仅仅是两臂的有形动作,这实际上是通过意念来役使气力的方法,练习者需特别留意。两脚跟的起落务必缓慢,切忌快速猛烈,因为起落过猛会使脚跟受到强烈震动,进而影响到头脑和心脏,危害极大,一定要牢记。在练习过程中,气力前进时流注于臂肘指节之间,后退时流注于肩背、胸廓和脾胃等部位。小臂内弯会使筋肉紧张,从而便于气力运行,也能使内脏器官感到舒畅,身体各部位都要用力,不能松懈。练习时,上身切忌晃动,两肩切忌震颤,要避免这些弊端,关键在于运气时动作要缓慢。如果举动过于猛烈,就难以避免这些问题。
在中医理论中,脾属土,对应四季,对应的颜色为黄色,甘味入脾,脾开窍于口,其分泌的液体为涎。在七情中,脾主思虑;在身体中,脾主肌肉,藏意,脾厌恶湿气。面色发黄,可能是脾弱;喜欢吃甜食,可能是脾不足。脾脏出现疾病时,可能会出现口淡无味、食欲不振、口水增多、肌肉消瘦等症状。通过练习此脾功,能够消除一切消化道的疾病,具有开胃进食、健脾养胃的功效。
第四段 肺功
完成脾功练习后,稍作休息,先练习副动作以舒展筋骨,然后继续练习肺功。这段功法与前面的有所不同,练习者先全身立正,将两拳置于腰际,双脚紧紧并拢,然后再分开一尺五寸,将两腿的气力向下灌注,以稳固下盘。接着,将两拳放松变为掌,掌心向上,左右掌指相对,呈内八字(图4)。
图片
然后,双掌分别从外侧由下向上,绕成二百七十度角,手指朝天,掌心向前,保持大小臂不动,屏住气息,眼睛睁开三分、闭合七分,哼一声,用鼻呼吸,两掌运气推出,此时掌心相对,指尖朝天,保持一分钟。之后,两手呈献花势,俯身,双手置于地面,从前至外再向内画一个大长圆形,离地约二寸左右。接着,两掌相对伸直,运气从正前方上举至头顶,脚尖着地,稍作停留。然后,双手变为勾手,从胸前直伸至背后,头部向后仰,脚踏实地,这样做能够扩展胸廓,以便充分呼吸。运气于足部,也是为了使下盘更加稳固,避免虚浮。上身后仰时,如果不将气息贯注于下肢,不仅身体会晃动,还可能立刻摔倒,练习者对此要多加注意。通过这样的练习,能够使气力流注于肺部并遍及全身。这段功法与肝功的不同之处在于,两掌距离的远近、下盘是否稳固,以及双手上举运气时,需要将双臂向后方运气插入,直至与肩膀宽度相等,放松时再慢慢恢复原状。练习此段功法最难的地方在于,上身前后俯仰时,下盘难以保持稳固,因此肺功实际上比肝功更难练习。
在中医理论体系中,肺在五行里属金,对应秋季,尤其是七、八月最为旺盛,其对应的颜色为白色。辛味的食物入肺经,肺开窍于鼻,分泌的液体表现为鼻涕。在七情方面,肺主忧;在身体机能上,肺与皮毛相互配合。肺主要掌管人体的气,藏纳人的魄,并且厌恶寒冷的环境。当一个人面色淡白、毫无血色,可能是肺枯;如果面色烦躁发红,则可能是肺热;出现气短症状,往往意味着肺虚;要是背心特别怕冷,很可能是肺部受了邪气侵袭。一旦肺部患病,就会出现咳嗽气逆、鼻塞闻不到气味、经常流清鼻涕、皮肤干燥发痒等症状。而坚持练习这套肺功,能够有效消除各类呼吸道病症,还能显著增大肺活量。
第五段 肾功
完成肺功练习后,练习者需要稍作休息,接着练习副动作,随后开始练习肾功。练习时,先全身直立,双脚紧紧并拢,昂首睁眼,嘴巴紧闭、牙齿咬合,集中精神、鼓足气息,姿势如同练习心功时一样。然后双脚分开约一尺五寸,双手交叉抱住肘部,向地面按压,此动作重复二十一次。之后,双手松开,尝试抓住足颈,同时摇头,尽量将头向下贴近地面,这个动作同样连续进行二十一次。接下来,两手掌分别从身体左右两侧,从下往上,再从胸部移到气海穴,双手十指交叉,掌心朝下,然后从正面将双手举起至头顶,掌心朝上,保持一分钟。接着,身体从正面向左转,眼睛从左上臂下方看向后方正中位置,对于五劳七伤等病症,练习此动作有很好的效果,保持半分钟。再将双手从右侧开始,从上至下移动到外踝部,向下按压三次,然后身体向右转至正前方,双手向足背按压三次,接着再转向左外踝部,向下按压三次(图5)。
图片
之后,双手再从下至上举到头顶,眼睛依旧从左上臂下看后方正中,再从左转至右,如此重复三次,最后一次停在左边。随后,身体转至正中,稍作停留,再转到右边,眼睛从右上臂上方看后方正中,然后从右转至左侧,双手从左侧上至下到外踝部,向下按三次,再从左转至正前方,双手向脚背按三次,接着转向右侧外踝部,向下按三次,双手从下至上举起,眼睛从右上臂下看后方正中,停半分钟,后面三个方向的向下按压动作与前面三个方向相同,然后再从左转至右,这样连作三次,最后从左转至正前方,恢复初始状态。
在练习肾功时,当手臂向上翻举,练习者要想象自己如同握着千钧重物向上提拉,即便手中并无实物,心中也应保持这样的意念。同时,眼睛必须从手臂下方往后看。在进行按压地面的动作时,要俯身,尽量将头向地面下压,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双手向地面按压时,若能触及地面效果最佳,这样能让气息贯通腰背及全身,所以这些要点需格外注意。这些动作并非单纯的肢体运动,而是结合意念引导力量的方法,正如拳家所言 “意到、神到,力就随之而来”。市面上一些普通的功法版本不了解其中的奥秘,仅仅演示表面的肢体动作。练习肾功时,必须保持口闭、牙咬,用鼻子呼吸,如果张口,就会导致神气散失,练习者对此要仔细思考、分辨清楚。
从中医理论来讲,肾属水,对应冬季,即十、十一月最为旺盛,对应的颜色为黑色。咸味入肾经,肾开窍于耳,分泌的液体是津唾。在七情中,肾主恐;在身体中,肾主管骨骼与牙齿,藏纳人体的精气,并且厌恶干燥的环境。如果一个人面色发黑憔悴,可能是肾竭;牙齿松动疼痛,可能是肾水亏虚;出现耳鸣、耳闭症状,往往是肾虚;眼睛瞳孔昏花,也可能是肾亏;男子出现阳痿不举的情况,则可能是肾弱。肾脏患病时,会出现腰部疼痛、膝盖发冷、腿脚疼痛或麻木、蹲下站起时头晕、身体沉重、骨骼酸痛、脐下有风气窜动、牵扯腰部疼痛、屈伸困难等症状。坚持练习此肾功,能够消除各类泌尿道病症,还能起到强筋骨、补肾的作用。
第六段 活步含蓄万机功
完成肾功练习后,练习者接着练习副动作,随后开始练习活步含蓄万机功。练习时,双手呈封闭之势,一只手在前,一只手在后,两手间距保持在一尺五寸至一尺八寸,两掌心相对,前肘弯曲三分、伸展七分,前掌食指尖对准鼻尖,后掌护住胸部,采用低架子姿势(如图五),发力时七分力在后脚,三分力在前脚。练习过程中,直线前进、后退,双手必须随着脚步移动而相互交换位置,接着走大圈,手脚配合移动,再走前定势小圈。之后,在特殊的砖块组合上练习行走,先将一块砖平放,两块砖侧放,逐步过渡到在梅花桩上练习,开始时速度慢,逐渐加快,最后达到最快速度,整个过程共持续二十一分钟。练习结束后,通过独臂功来测验练习者是否取得进步,具体方法是将一拳放在地上,把气息运到拳上,双脚伸直,若能将脚倒靠在墙上或树上则为最佳,在二十一分钟内完成属于优等,五分钟以上完成则视为合格。
这套活步含蓄万机功是运气上升的功法,在行走过程中,练习者用鼻子自然呼吸,要求呼吸迅速,吸气要吸满,呼气要呼尽,切不可呼吸失调或中途停顿,否则会对身体内部造成意外冲击。运力上提是无形的动作,练习时两肩绝对不能耸起,这是练习的关键要点。
上述的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功以及活步含蓄万机功,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功效。在练习过程中,气力难免会在某些部位过度集中,因此需要通过活步含蓄万机功来调和,使气息均匀地分布到全身各个部位,避免出现气息过盛或不足的情况。这就好比打拳的人在练完一段拳法后,需要散步片刻来调整身体状态,然后再进行休息。如果练习者每天坚持勤练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功以及活步含蓄万机功,三年之后必定会有所成就,届时气力相随,无论做什么都会更加得心应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宜人配资-炒股10倍杠杆平台-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-证券开户佣金最低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