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热邪从开始到终结,都同时处于血分
本号前两年主要写温病,我们可以看到,古往今来的大医家们,如王孟英赵绍琴蒲辅周等多有强调,不要见到血证就用血分药。因为卫分气分都可能出现血证,而且,即便到了营血分,也还是要致力于透热转气。
前辈们号召地那个苦口婆心啊~~~
可几百年来,能有多少人听进去了呢???
本号以前还费劲巴拉地写过大量文章,比如《古今能有几人用对犀角地黄汤?》,比如《为何药如此寒凉,会导致满脸爆痘?》,更多更早的那些,很多标题我都已经给忘了哈。
不过,我还记得曾提到过两位大医家,曾用麻黄汤治愈过血证。一位是明初的陶节庵,另一位就是我们的李东垣了。
今年以来,则有《医林误案》里的那位亡阳病人,全程伴随衄血,参《《医林误案》第一案过汗亡阳,究竟是个什么气机状态?应该如何正确处理?》。
搞了老半天,其实从伤寒表证或从温病卫分证起,一直到发热病痊愈,或是一直到生命的尽头,期间在任何阶段里都有可能伴随血证。
但温病学家们似乎没有一个愿意冲破“卫气营血”的框架束缚,宁愿毕生奋笔疾书奔走相告,也不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什么叫做从根本上解决呢?
就是重建温病学的基础理论。
并且明确下来:热邪从卫气羁留的一开始,就同时处于血分中了。
托李东垣的福,我终于可以不再如孟英赵老那般,苦口婆心反反复复了。过去一年多来,东垣已经彻底破了我的执,参《从李东垣的风热方,看解决发热证的本质。|《解构脾胃论》19》。
破执后咱就不会再纠结于,为什么《伤寒论》里,面对血证,仲景要用麻黄汤与桂枝汤了:
“伤寒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麻黄汤主之”;
“伤寒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。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。若头痛者,必衄。宜桂枝汤”。
外寒凝滞腠理血脉,以致卫气偏于沉位,即卫气稽留;同时,阴火盛于血络,并迫血妄行,而形成衄血。古人以解表法,令卫气充达于表。卫气外达则阴火外解,或伴随汗出而解。
而阳明证阶段的血证,是更容易被误用血分药的。但古人认为此时之所以能出血,只是因为胃气盛:
“脉浮发热,口干鼻燥,能食者则衄”。
到了阳明证阶段,阴火已经充溢于阴阳/表里两位了。由于阴火占据阳道,卫气因此受阻,所以此时仍在“卫稽”范畴里。由于“卫稽”,卫气不得畅达于外,因而,阴火虽极盛,也就无法随之畅解于外。
倘若此时胃气尚盛,人体则仍会自寻出路,于是就有可能出现衄。
顺利的话,阴火会随衄而得以外解,不再占据阳道,卫气便能恢复其位。也就是该降行的得以降行,该外达的得以外达,如此也就解除了卫气稽留。
如果说衄,是血络破损而外显,那么血证不外显,血络破损于里呢?
则可能随大便出来。因而,当你看到大便颜色黑,同时病人出现了“喜忘”的表现,便要能想到人体内部有出血。但到了这里,仍不是用凉血药,而是必须直接下血,给瘀血以出路,古人用抵当汤:
“阳明证,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。屎虽鞕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者,宜抵当汤下之”。
对于为什么会“喜忘”,《内经》认为是因实邪阻滞于里,导致卫气稽留,卫气/清气不得上行外达所致。“黄帝曰:人之善忘者,何气使然?岐伯曰:上气不足,下气有余,肠胃实而心肺虚。虚则营卫留于下,久之不以时上,故善忘也”。
因而,用抵当汤将瘀血排除于外,卫气便能恢复正常通行,清阳得升则“喜忘”之症即罢。
综上可见,无论是瘀血外显呈衄,还是内部出血未成衄而呈便血,古人处理都是兼顾两线,或直接升阳或泻去阴火,以解除卫气稽留。
二、两线之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
在本系列前面几篇,有介绍过“复气”,即“两线”的恶性循环,以及如何才能引导“两线”进入良性循环,代表文章可参《仲景用“厥”字来教你,什么是“复气”!》。
血证,作为气/液的异常疏泄,既会出现在恶性循环里,本身代表阴火线问题越来越突出,间接反映出“卫稽”问题越来越严重;也会出现在良性循环里,即随着卫气的逐步外达,之前在“卫稽”过程中所积蓄的有形无形之阴火,开始逐步外解。
在《伤寒论》里,几乎每种类型的气/液异常疏泄,都会同时出现在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里,比如血证。
2.1、恶性循环
《伤寒论》的血证,凡是出现在恶性循环里,无一例外皆因误治。
比如误用解表发汗法:
“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”;
“淋家不可发汗,发汗必便血”;
“衄家不可发汗,汗出必额上陷,脉急紧,直视不能眴,不得眠”;
“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,必发热。前热者,后必厥;厥深者,热亦深;厥微者,热亦微。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”。
比如误用火攻法:
“太阳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经不解,必清血,名为火邪”;
“脉浮热甚,而反灸之,此为实,实以虚治,因火而动,必咽燥吐血”。
比如误用下法:
“太阳病,下之……脉浮滑者,必下血”。
但,经过以上误治后所出现的血证,是如后世所理解的那样,是因为阴虚不制阳或阴虚火动么?
我们来看看仲景是怎么说的:
“太阳病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。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。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,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,腹满微喘,口干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语,甚者至哕,手足躁扰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”
其中提纲挈领的一句话正是:“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,阴阳俱虚竭”。
确实出现了“阴虚”二字,但这里的“阴虚”并不是我们所学的“阴虚”。
阳盛,说的是阴火盛,这里也可以理解为阳位之阴火盛,因为阴火上占了阳道,迫血妄行而形成了衄;
阴虚,说的是在阴位之元气不足,气机困在阴位,而无法充达于阳位。也就是里虚,亦即表里两虚,可参本系列的《阴虚发热,古人为什么不用滋阴法?》。
因此,这前面两句话的意思就是:该降行的不得降行,该外达的不得外达。
也就等同于紧接着的第三句话的意思:“阴阳俱虚竭”。
另外还等同于《伤寒论》里因误用发汗法导致出血的“下厥上竭”:
“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”。
下厥,即卫气稽留,该外达的不得外达;上竭,即阴火上溢,该降行的不得降行。
正因为此证“卫稽”严重,气不达则热不达,才会导致出现头部以下皆无法正常汗出,“体则枯燥,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”。
也就是说,误用发汗法导致阴火更甚,又由于“两线”互为因果互相影响,从而导致卫气稽留更甚,以此进入了“两线”的恶性循环,即“复气”。
最后那句“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”说的是,若是“两线”能转入良性循环,即该降行的渐渐降行,该外达的渐渐外达,那么,随着“卫稽”开始逐步解除,会以“小便利”为其标志。
同样的,误用火攻也是如此:
“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,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,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,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,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,烦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脉浮故知汗出解。”
你看,明明是因为火攻而导致火势更盛了,“因火而盛”,但同时古人也提醒你,火虽盛却出不去,“邪无从出”,这是为什么呢?
因为火攻导致“两线”进入了:阴火更甚→卫稽更甚的恶性循环里。
最后,还是只有当人体气机慢慢恢复过来,该降行的渐渐降行,该外达的渐渐外达。气机由阴位转出阳位,经过“烦”的争象后,成功汗出而解,“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,烦乃有汗而解”。在这里,汗出,是卫气外达阴火外解的标志。
另外,经过误下而形成的伴随“唾脓血”、“难治”的麻黄升麻汤证,最终也还是要以卫气稽留得以解除,才算重现生机:
“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喉咽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麻黄升麻汤主之…令尽汗出愈”。
2.2、良性循环
如果说恶性循环中的血证,是“卫稽”越来越严重的标志,那么良性循环中的血证,则是“卫稽”得以解除的标志。
有从“衄”而解的:
“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服药已微除,其人发烦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麻黄汤主之”;
“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热,身无汗,自衄者,愈”。
也有从“便血”而解的:
“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”;
“伤寒先厥后发热,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为痹。发热无汗,而利必自止,若不止,必便脓血,便脓血者,其喉不痹”;
“伤寒热少微厥,指头寒,嘿嘿不欲食,烦躁,数日小便利,色白者,此热除也,欲得食,其病为愈。若厥而呕,胸胁烦满者,其后必便血”;
“伤寒发热四日,厥反三日,复热四日,厥少热多者,其病当愈。四日至七日,热不除者,必便脓血”;
“下利,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,必清脓血”;
“下利,脉数而渴者,今自愈。设不差,必清脓血,以有热故也”。
随着血证而外感发热病得愈的机理,正如上文讲阳明证里所说的,阴火随出血而外解,不再占据卫气通行之道路,亦不再消耗人体的元气/“阴”,如此一来,两线就能各安其位而恢复正常了。
可能有人会问,为什么在恶性循环里的出血,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?
这是因为在恶性循环里,卫气线问题太过严重,或是极度受困或是极度虚衰,因而在出血后,卫气线不但无法自行恢复其版图,而且,误治造成的血证,无论是加重了阴火线问题,还是重耗了元气/“阴”,都会进一步重困卫气线。
三、关于“亡血”
《伤寒论》里所有出现的“亡血”二字,都是“阴虚”/阴位之元气不足/表里两虚的意思,也可参《阴虚发热,古人为什么不用滋阴法?》。
在“亡血”的情况下,人体接下来若能出现转机,皆是因为“阴阳和”,即该降行的得以降行,该外达的得以外达,卫气稽留大体上得以解除。卫气逐步外达,阴火逐步外解,或伴随汗出,或小便转利,或伴随其它形式的气/液疏泄。
四、以“两线”来解读所谓的“气虚不摄血”
《伤寒论》里有个桃花汤,其组成为:赤石脂、干姜、粳米。这个方子用本号以前的语言来说,属于“脱证”范畴:
“少阴病,下利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”;
“少阴病,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”。
但我后来发现,很奇怪的是,到了明以后,下血或下利的脱证方,都不再出现这个结构了。关于这点,我以后会写。
用我以前的眼光来看,会理解不了为何桃花汤作为脱证方,其“两线”用药还那么的分明。现在到“两线”阶段就好办多了,因为不用再分“闭脱”了。
因为气机问题只有一个局面:卫稽。
所谓的“气不摄血”而出现血证,实际上是因为:表里两虚→卫气不升→卫气稽留→阴火内生→阴火迫血妄行。打头的那个“表里两虚”,或是一开始就有的,或是病情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。
所以,我们处理还是一样的要兼顾“两线”,使得该外达的外达,该降行的降行。
只不过,到了阴阳两虚的阶段,卫气线用药就要以补气通阳等为主了。所以,古人会用到人参、黄芪、当归等药,甚至干姜附子之类。
抵达“两线”之前不论,但抵达之后我们在使用这些药味的同时,心里就是会如同明镜似的敞亮:此证用补气或温阳,并不是为了“收”“摄”的,而是为了解除卫气羁留。如此,阴火才能得以外解,而不再迫血妄行。
“卫稽”的理论,可以彻底打通、完全贯通,中医古往今来、外感内伤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八纲、“诸子百家”各路门派医家理论。
“气不摄血”,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板块。
五、血证,是“卫气稽留”的产物
写完以上几点后,就可以来总结了。
正因为热邪从一开始就同时处于血分,因而,在发热病或任何“卫稽”的过程中,都有可能伴随血证。
血证,是热迫血脉而出现的血液妄行。
以凉血止血来解决血液妄行,属于“标”;而以兼顾两线的手法来解除卫气稽留,属于“本”。
在“标”不妨碍“本”的前提下,可以用治“标”法;但若是两者手法在本质上有所冲突,那就只能弃“标”治“本”。
因为血证,除了外伤,永远都是“卫气稽留”的产物。
正如我前段时间说过的那样,明白于此,那些曾经不厌其烦诲人不倦,唯恐误用早用过用血分药来处理血证的前辈们,就终于可以自此彻底安心了~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宜人配资-炒股10倍杠杆平台-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-证券开户佣金最低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