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说起核武器,你是不是也觉得那是冷战片里的老古董,离咱们老百姓的生活隔着十万八千里?可谁能想到,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的一帮科学家,硬是把这事儿拽到了咱们跟前。
一篇发表在《爆炸与冲击波》上的论文,内容简单又吓人:他们在实验室里,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模拟了三次挨得极近的核打击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那破坏力根本不是一加一再加一,而是直接翻了三倍还多!
这消息一出来,我估计太平洋两岸的军事参谋们,都得熬夜改作战方案了。毕竟,游戏规则好像要变了。
沙盘里引爆核弹
自从1996年大伙儿签了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》,在地球上真刀真枪地引爆核弹就成了禁忌。可研究总不能停吧?总不能老抱着几十年前的数据当宝贝。
于是,徐晓辉教授的团队想了个绝妙的主意:在实验室里搞“高仿核爆”。他们可不是瞎琢磨,这套玩法是有真实数据做参照的,科学性上拿捏得死死的。
他们愣是造了个跟坦克一样结实的金属大罐子,抽成真空,里头装满了精挑细选的石英砂。为啥是沙子?因为它最像真实战场上的土。
整个实验的核心,不是点火,而是用一股超强的高压气体,去瞬间冲破埋在沙里的特制玻璃球,模拟核爆的冲击力。这过程,简直就像是科幻版的“打地鼠”,三下连击,快得只有毫秒之差。
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在过家家,他们还特意找了个参照物——美国1965年在内华达沙漠搞的一次真家伙核试验。那次试验代号“Sedan”,一枚104千吨的核弹,在地上留下了一个巨坑。
中国团队按比例缩小,用自己的法子模拟了一次单发打击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换算回来的数据,跟美国当年的实测误差居然不到3%!这一下子就证明了,这套模拟方法,靠谱!
一加一加一凭啥大于三
实验结果出来后,所有人都傻眼了。单次打击的效果跟美国老大哥的数据对得上,这不意外。可当他们换成三次连续打击后,挖出的坑,直径暴涨,深度也猛增。
要是算算挖走的沙土总量,足足放大了25倍!这可不是简单的叠加效应。说白了,三枚5千吨的小家伙,干的活儿不仅超过了一枚15千吨的,甚至比一枚20千吨的大家伙还狠。
这事儿就奇了怪了,凭啥三颗小炸弹比一颗大炸弹还猛?这背后可不是啥魔法,而是结结实实的物理学。
第一颗弹头下去,大地就像挨了一记闷拳,虽然没倒,但已经浑身是裂缝了。第二波冲击波顺着这些裂缝往里钻,能量损耗小多了。等第三波跟上时,前两波的劲儿还没散完,三股力量一叠加,那效果,简直是指数级爆炸。
而且,地面的结构也被彻底破坏了。本来还算结实的沙土地,第一下就被震成了“一盘散沙”。后面的冲击波再来,推开这些散沙自然不费吹灰之力,坑也就越挖越深,越挖越大。
五角大楼的水泥不够用了
这一下,直接把过去几十年核武器的“说明书”给撕了。以前大家都觉得,当量越大越厉害,拳头越大越有劲。现在看来,用几枚小弹头玩“集火攻击”,性价比简直高到天上去了。
三枚5千吨小弹头的成本,和一枚15千吨的差不多,破坏效果却能翻好几倍。这对美军在太平洋那些军事基地来说,简直是噩梦。一条机场跑道,以前可能要用大当量的导弹才能瘫痪,现在用“三连击”,不仅坑更大,修复起来也更要命。
美军那边显然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。就在今年八月,他们的工程兵已经开始给基地搞“加厚升级”,关键设施的混凝土防护层直接从2米加到3.5米,摆明了就是在防这一手。
这对咱们自己也是个提醒。我们过去很多军事工程的防护标准,是按抵御单次大当量核爆设计的。现在知道了这种“连击”的厉害,意味着现有的工事防护能力,可能得重新评估了。
潘多拉的魔盒又开了
这个发现,在全球都掀起了不小的浪花。英国海军立马宣布,要给核潜艇上的低当量弹头数量翻个倍,明摆着就是冲着这个新战术来的。俄罗斯那边也在搞类似研究,但他们以前的重点在岩石上,土壤这块儿还得从头补课。
更让人心里发毛的是,这会不会打开一个新的潘多拉魔盒?像那些军控条约,管的大多是战略级的大当量核弹,对这种小当量的战术核弹头,口子开得比较大。英国开了这个头,谁能保证别的国家不跟风?
一场围绕着低当量核武器的军备竞赛,似乎已经能闻到火药味了。
结语
说到底,徐晓辉团队的这项研究,不只是在实验室里挖了个坑,更是在全球核战略的棋盘上,投下了一颗改变战局的棋子。
中国把这项研究公之于众,一方面是科研自信,另一方面,或许也是在牌桌上摊开一张牌,告诉全世界:威慑的逻辑变了,单纯比谁拳头大的时代过去了,现在更看谁出拳更“聪明”。
这项科学突破,既是我们的盾,也是对全球核平衡的一次考验。如何管好这个可能被打开的魔盒,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宜人配资-炒股10倍杠杆平台-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-证券开户佣金最低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